温州网讯 天线世纪末发明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如今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类通信领域,成为打开信息时代大门的一把“钥匙”。
2003年,浙江海通通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通讯”)的前身乐清海通通讯电子有限公司一脚踏入通信行业,从当年的“门外汉”到跻身中国手机天线行业的一线企业。海通通讯董事长李方余说,十几年如一日对于技术、人才的持续投入,使他们能够坚持走到今天,并在业界站稳脚跟。
如今,海通通讯年生产手机天线超亿支,为华为、小米、三星、联想、摩托罗拉、TCL、Alcatel、TECNO、魅族等全球知名手机和汽车、无人机等厂商提供天线解决方案或者天线产品,成为可以在技术领域与信通通信、硕贝德等上市企业一较高下的通信企业。
对于一部智能手机来说,无论是WiFi、GPS、通话、网络等功能,不能离开那小小的天线。
天线是用于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元器件,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器件。天线的应用领域十分普遍,包括手机、智能穿戴、平板、笔记本电脑、无人机、汽车等,只要无线通信存在的地方就有天线的存在。
海通通讯创立于乐清,在进入天线行业之前,李方余与同为创始人的妻子金海燕经营的是一家金属件生产企业——海通实业电子有限公司,主营电话开关,车加工金属件,其中一部分金属件是用于电话机的屏蔽罩。因为业务的关系,也经常与通信行业的客户打交道。
“那时候手机还不普及,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的天下,手机天线也都是外置天线。我们听说手机天线市场几乎被美国、欧洲的企业垄断,且价格比较高。”李方余从中看到了商机。天线行业与金属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尽管是冒险,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闯进了这个陌生的领域。
从无到有,摆在海通通讯这个“新生儿”面前的困难很多,首先是缺人。从事手机天线生产,需要懂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通信方面的人才。温州当地没有,李方余跑到苏州,从当地一家通信企业,挖到了一支专业团队。
天线性能测试需要在微波暗室进行,主要测试手机辐射、信号强度等多个指标。2003年一个进口的微波暗室加上测试设备,市场价约1000万元人民币。海通通讯找到了苏州大学,依托该校的微波暗室,成立无线事业部。
海通通讯起步时,是从外置天线的弹片开始做。那时候是小灵通最热的年代,打电话有时候需要将天线拉出来,来增强信号接收能力。而海通通讯最早的一批客户,也就是UT斯达康、东方通信等企业。
这一年,海通通讯在深圳买下了一处写字楼,建立了首个自己的微波暗室,还成立了首个温州以外的天线年,海通通讯又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建立天线研发中心。海通通讯的生产基地分别设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东惠州。
在这四个天线研发中心,均拥有国内一流的天线设计团队和先进的软硬件设备,这中间还包括多套先进的近场微波暗室、DASY5 SAR&HAC实验室和NFC有源测试实验室,可为各种移动终端提供全面的天线解决方案,例如手机、汽车、无线路由器、无线固话、POS机等各种产品。
“我们主要服务的是消费电子行业,这个行业瞬息万变,研发中心要靠近客户,方便及时沟通反馈调整。”金海燕介绍,海通通讯的研发中心基本都建在距离客户3公里的范围内,而且24小时运转,不间断地开展产品测试,并建立快速反应体系,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降低沟通成本。客户给出的需求,海通通讯能在10小时内给出基本解决方案。
现在如果有机会拆开手机,很多人未必能找到手机天线在哪。尽管它还是叫“天线”,然而,承担信号传输的载体,已经很少是“线”了。
金海燕向记者展示了海通通讯生产的几款手机天线,主要是弹片天线、FPC天线(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LDS天线(在成型的塑料支架上,利用激光镭射技术直接在支架上化镀形成金属天线)。特别是LDS手机天线,由于直接改变了手机部分支架的物理属性,所以从外观上看,天线慢慢的变成了手机外壳的一部分。而市面上的一些全金属外壳手机,它的外壳本身就是天线。
从弹片天线、FPC天线再到LDS天线,每一次工艺的更新,都带来了天线价值的提升。如今,海通通讯一年各类手机天线亿支,可装载数千万部手机。
另外一方面,智能手机的突飞猛进,对手机天线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从外置天线到内置天线;手机越来越轻薄,留给天线的空间也慢慢变得小。与此同时,一部手机所需要的天线数量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除了2G/3G天线、WiFi天线、蓝牙天线、GPS天线G天线、NFC天线等。而天线类型的增多,对天线隔离度、电磁兼容性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同时对天线的精密度和一致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说起研发投入,海通通讯在这方面10余年未曾松懈。技术也是这家温州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李方余透露,海通通讯每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目前,海通通讯已经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士和天线专家组成的近百人的研发团队。企业掌握的专利技术已达35项,而更多的技术尚未对外申报。2016年底,该公司被评为浙江省首批“隐形冠军”企业。
有统计显示,去年中国仅有40多家上市公司该比例达到10%,而以研发投入著称的华为,2017年的研发占比为14.9%。对于像海通通讯这样一家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投入,已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我们的研发投入主要是人才引进和设备的投入,现在设备这块的价值快要上亿元了。”李方余说。
对于公司需要的人才,海通通讯会用股权激励等各种方式,吸引人才的加盟。同时,紧盯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对口院校,每年招募优秀毕业生。
有了人才,海通通讯就有底气向更深更宽阔的领域延伸。近年来,海通通讯将目光瞄准了无线G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自2012年北斗系统提供区域性服务以来,海通通讯就开始为各类北斗导航仪器终端生产配套天线。今年,海通通讯又与上海北斗导航平台公司合作,进一步深入介入北斗产业链。
即将到来的5G时代,也是海通通讯需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李方余透露,海通通讯的5G天线技术储备早已启动,现在他们需要做的是,等待5G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以及根据客户需要,推出适应5G传输要求的手机天线产品以及手机天线设计解决方案。
李方余:我们的产品主要分天线、连接器、金属件三类,包括手机、电脑、汽车等领域天线,屏蔽框罩、SMT接地和射频弹片等精密冲压件,及通讯连接器RJ、USB等系列产品。天线的产品线也很丰富,包括手机天线、平板天线、汽车天线等。
李方余:天线是智能终端产业的必不可少部分,随着老百姓对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的“颜值”、使用感受要求慢慢的升高,客户对天线生产商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特别是我们现在服务的客户都是中高端的客户,这些要求很多时候都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可以说,没有技术,在这个行业很难生存下去。
李方余:5G给我们的生活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从上网方面打个比方说,就是原来的高速是双向四车道,以后5G来了,要变成双向八车道了。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为5G进行技术储备。5G天线覆盖的频率更多,带宽更宽,对于老百姓来说,使用智能终端设备的体验会更好,但对我们天线生产企业来说,技能难度也更高。
我们现在在一些地方使用电子设备时会碰到信号不好的状况,但5G时代,天线本身的智能化会增强,比如手机假如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信号不好,它会有个智能化增强的功能,或者是基站也会对这个手机增强信号。这些技术问题,接下来要求我们去研发和解决。
李方余:我们2003年开始步入这个行业,从国内来看,我们进入这样的领域还算比较早的。进入之后,海通通讯一直就专注于这样的领域。作为公司的管理层非常专注,让公司上下的方向也保持一致。有了这十几年的积累,才能走到今天。我们公司的理念是“尚德诚信、善念感恩”,尽力为客户提供最为周全的服务,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客户的满意度也非常高。
李方余:海通通讯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一轮通信行业的发展,并抓住了通信电子行业蒸蒸日上的机遇,以此为创业的根基,通过对技术研发的着重投入、对产品的质量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市场需求变化始终保持高度敏锐感,使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得以不断扩大。
归根结底,技术创新还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支柱。从这次中美贸易战来看,我觉得作为企业,更加认识到掌握技术的重要性。接下来,海通通讯会继续把天线这个行业做精做强,另一方面我们也启动汽车氧传感器等研发,希望有机会能够开辟另外的领域。
海通通讯在温州是很特别的一家公司。它发源于乐清,这个以电气著称的地方。但在温州,你找不到和它一样从事天线研发生产的企业。用李方余的话说,在浙江省,也找不出第二家。这样的企业在上海、广东很多,那里有很多手机生产厂商,天线生产企业就近为其配套。
海通通讯的特别还在于,它对于研发孜孜不倦地投入。2003年创立,连续15年约10%的研发投入,对于一家成长当中的企业而言,真的不算少。由此可见,海通通讯的两位创始人——李方余、金海燕的远见。像这样愿意持续投入创新的企业,才有机会成为温州未来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一部分。
企业研发投入越来越受重视。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当中,将“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列入其中。此外,对公司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也出台了多个政策。
据今年出台的《温州市科技公司新“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我市将通过实施科技公司新“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量质并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据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共700家,2016年达827家,截至2017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58家。《计划》提到,将通过整合各类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增强政策扶持效应,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科技公司“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到2020年,力争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超20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超10000家。
近年来,温州提出要“加快高水平发展”的口号。高质量是相对于过去“低散乱”的产业形态而言的,它呼唤温州发展的“新动能”,期待有更多的温州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各个行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核心专利技术的拥有者,在越来越复杂又深入的全球化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掌握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