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火狐体育葡萄牙合作下载官网!
客服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中国统计与时俱进成就辉煌——写在首个“世界统计日”到来之际

发布人:火狐体育葡萄牙合作下载  发布时间:2024-09-24 10:00:12  浏览 301

  今天,全球的统计工作者将以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迎来属于统计人自己的共同节日。

  就在4个多月前,第64届联合国大会第90次会议通过正式决议,将2010年10月20日确定为“世界统计日”。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的统计日。

  在中国上海的世博园,一场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统计司精心组织的隆重庆祝活动即将拉开序幕。中国的统计工作者将以饱满的热情,自豪的喜悦,更加开放的胸怀,与来自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朋友、同行及海内外的嘉宾代表们一道,共同欢庆“官方统计的众多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统计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宏伟建设事业,逐渐完备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统计工作专业化水平;不断拓宽统计用户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从封闭和神秘走向公开与透明;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成果的品质与质量,始终恪守诚信理念,奋力作为,积极进取。

  一部共和国统计发展史,就是一部统计随新中国伟大建设实践应运而生,并在改革中完善,在开放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在透明中前行,努力朝向科学发展的奋进史。

  一部新中国统计史,就是一段与时代同行,不断弘扬统计“服务、诚信、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与时俱进中成就辉煌的历史进程。

  中国统计是一部记录奋斗者的历史,它用数字诠释着60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取得的波澜壮阔的辉煌成就;中国统计又是一面清晰的镜子,它在真实描绘中国经济社会巨大变迁的同时,也折射出自身与时俱进的坚定脚步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现代历史进程中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事件。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迅速恢复起国民经济,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锐意深化各项改革,逐步扩大对外开放,顺利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辟出了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952年至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09年,初步核实的现价GDP总量已达340507亿元之巨,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2009年,国家外汇存底达23992亿美元,是1952年的17260倍,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存底大国。

  伟人列宁曾经说:“统计是认识社会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由国家统计局编辑出版的《新中国60年》,以翔实的统计数据、丰富的图片资料,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外交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建国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描绘出60年来共和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诠释着6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奋力前行的坚定脚步。

  统计用数字书写新中国的光辉历史,而共和国伟大建设实践则为统计搭起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舞台。中国统计,在见证中国经济社会巨大变迁的同时,也折射出自身与时俱进的航向轨迹。

  1952年8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新中国统计事业从此创建启航。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政务院确立的统计工作集中统一原则,开始建立统计机构,完善统计力量,统计工作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统计体系,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时代。为适应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家要求建立强有力的统计系统。1983年12月颁布的《统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乘此春风,国家统计局积极地推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大办开放式统计,先后组建了直属的农村、城市和企业三支抽样调查队。全国统计队伍快速地发展壮大,统计网络日益健全,统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迈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为逐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2005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直属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将三支调查队整合为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对其实行垂直管理。截至2009年底,共组建32个省级调查总队、15个副省级城市调查队、332个地市级调查队和835个重点县区级调查队,统计体制加强完善。目前,全国政府部门(含统计事业单位和调查队系统)实有统计人员91778人,较30年前增加了近8倍。

  58年来,经过几代统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统计努力满足国家建设对统计工作的需要,在管理体制上积极与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并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逐渐完备,已经初步建立起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的统计体系,从观念和体制上完成了统计从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为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统计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在改革中壮大,在开放中进步,着力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深入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格外的重视统计队伍人才素质的提升,不断解放和发展统计生产力,极大地提升了统计工作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一个全新时代。30年来,我们的祖国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生产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方法和生活小习惯等每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深刻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统计及时反映并作出必要的解读,这既是历史的进步,又是对官方统计提出的深刻挑战,更是推动统计发展的巨大机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统计积极更新观念,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宏观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适应对外开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适应市场主体提高决策水平的要求,适应社会生活经济化程度提高后全社会对决策科学化的要求,从封闭走向开放,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统计规则并结合国情,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方法和工作方式来进行了长期全面的改革。

  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探索中进步,在改革中完善,突破一个又一个理论禁区和技术难点,初步形成了一套与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接轨、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了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MPS)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在逐步引进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的基础上,于1992年制定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将MPS与SNA两大核算体系进行有机地结合,初步确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反映了官方统计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现实需要,标志着我国的核算体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适应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深入开展国际对比的需要,从1999年开始,以1993年SNA为基础,国家统计局又对试行方案进行了系统修订,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以此来实现了与联合国SNA(1993)的基本衔接。

  统计指标的品种和内涵决定了生产什么样的统计数据,提供啥样的统计产品;中国统计的指标设计按照每个用户需求变化不断推陈出新,逐步扬弃计划经济下使用的有关指标,引入市场经济需要的指标。核心统计指标或指标体系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动。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及时增加了工业销售产值、出售的收益等价值量统计指标;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应地引入了国际通行的增加值和GDP等核心统计指标,并将统计范围扩大至国民经济所有行业,不仅涵盖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还涵盖大量的服务业生产部门。目前,我国已参照国际上普遍实施的分类和标准,制订了全国统一的行业分类、产品分类、进出口商品分类标准,当前执行的就有26个基本的统计标准,从而使我国的统计资料同其他几个国家之间的可比性增强。我国11个城市参加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的2005回合国际比较项目,全面应用国际标准和指标。我国还将全面参加2011回合国际比较项目,并通过这一项目大力加强我国数据和国际数据的可比性,从而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统计调查内容不断充实,统计调查方式日益科学化;一个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综合运用抽样调查、全面报表,辅之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的国家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10年国家统计局单独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统计调查制度从17项增加到46项,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自行制定报国家统计局审批或备案的统计调查制度从6项激增至300余项。依照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还健全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统计,完善了工业、农业、投资统计和价格指数编制,建立了12个服务业行业抽样调查制度、劳动力调查制度和能源统计调查体系。

  我国的统计调查制度已经引进国际统计界普遍的使用的抽样调查方法,逐步减少对于层层报表制度的依赖;已经在住户调查、农产量调查、企业调查、工业统计、人口统计、景气调查、质量控制和评估、甚至在普查中使用抽样调查技术。周期性普查制度日臻完善,从1990年开始至1999年,在普查制度的第一个周期中,我国先后开展了5次普查。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周期性普查制度进行整合完善,形成了由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组成的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成功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现正在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完整的普查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开展经常性的非全面统计调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普查,摸清了我国的家底,搞全了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各项统计调查的抽样框和字典库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统计还借鉴国际上积极使用行政记录的经验,已经积极开展对于部门数据和记录的使用,以减少数据收集的成本;慢慢的开始利用国际上很成熟的插补等技术方法,以弥补数据来源的缺陷。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基础上,2004年,国家统计局进一步规范了GDP数据发布制度,实行了GDP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的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同时还依据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得到的翔实的基础数据,系统地修订历史数据,核算工作流程和数据修订进一步与国际通行的统计规范接轨。

  一部统计发展的历史,能够说是统计工作与计算手段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统计工作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的科学发展不能离开信息化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官方统计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在统计工作中广泛地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应用于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发布,建立起与统计业务基本适应的统计信息化系统框架。统计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国家-省(市、区)-重点城市-部分县(区)的统计信息主干网基本形成,部分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发布初步实现了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我国统计已经在工业、商业、投资等统计领域的一些调查中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直接上报和汇总的做法。国家统计局正借鉴国际经验,开发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系统,以期形成全国统一的统计数据平台,促进统计的有效传播。

  统计教育培训在日益频繁的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中大踏步推进,统计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的综合素养不断的提高,统计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统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决定统计生产力水平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中国统计十分重视统计队伍建设,每年都要派出一批政府统计工作人员赴国外接受统计业务培训,经常派出代表团和考察团参加国际会议、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或聘请国外优秀专家来国家统计局访问、合作、讲学。日益频繁的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中国统计人员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从1990年起,国家统计局改革专业方面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开展了统计专业方面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统计高级人才评价实现了以考代评。20年间,全国共有151万人次参加报考,43.1万名统计人员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自2006年起,陆续在部分省区市开展了高级统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共有3208人取得了高级统计师的评审资格。在国家统计局的积极推动下,统计教育培训不仅覆盖整个政府统计系统,而且面向全社会企业和事业单位、部门、社会团体的近300万统计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的统计人员参加上岗培训,获得了《统计上岗证》;近百万统计人员参加岗位专业相关知识培训,数十万统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统计实践离不开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正确引导。1979年和1980年,国家统计局先后成立了中国统计学会和统计科学研究所,汇集了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统计理论、方法与实践问题。经过几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从全面报表制度到逐步建立统计抽样调查方法;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并与国际接轨的SNA体系的跨越;从单一评价方法过渡到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从政绩考核“唯GDP论”转为科学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测评,我国的统计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1990年、2008年两届国际官方统计大会和1995年国际统计学会第50届会议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的统计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在国际统计学界赢得了赞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统计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在改革中壮大,在开放中进步,紧紧抓住统计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统计人员、统计手段和统计制度方法,一直在改进统计生产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统计工作的科学化与专业化,从而使统计生产力跃上了新台阶。

  政府部门是统计成果的最大用户,满足国家对于宏观决策和宏观管理的统计信息需要,是统计肩负的首要使命。30年来,中国统计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同步推进,以理性与科学的态度,大步走进决策

  统计体制、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的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统计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步跨跃,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级统计机构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根据统计数据写出大量的经济分析,国家和地方党政领导的决策逐渐重视统计部门的数据和声音。

  1991年1月,时任总理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会上讲了这么一件事:1990年,国家统计局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提供了一个咨询建议,即要求增加4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增加最终需求,促进生产的回升。这与当时不少人的观点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在我们的祖国总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上还不能说是需求不足。而当时的详细情况是,即期需求不足导致市场疲软,生产下滑。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统计局通过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基本建设实物工作量保持上年水平,工业生产才可能正真的保证6%的上涨的速度。后来,国务院据此作出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的决定。说,国家统计局的咨询建议是正确的,国务院的决策也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

  为适应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需要准确、及时地把握经济发展形态趋势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和各级统计部门加强了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1992年底,国家统计局根据各地区、各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和信息,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过热势头,提出1993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其后又提出国民经济运行“已偏离基本正常轨道”的观点。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证明这些分析是正确的,对党中央、国务院判断经济发展形势,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发挥了作用。

  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国家统计局又根据各地各部门统计信息和数据,运用宏观经济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反复测算,提出我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应为8%-9%以及调整有关产业体系的建议,受到的肯定。

  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经济稳步的增长出现的延缓形势,国家统计局认真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在年中各界对是否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看法不一的情况下,及时提出建议和决策依据。

  2003年4月,当“非典”疫情肆虐我国,国家统计局及时就疫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曾先后对国家统计局上报的三篇统计报告作出过重要批示。

  2007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总体上保持了既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但国家统计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观察、测算、分析,敏锐地发现一种“增速”、一种“上涨”的暗流在涌动,于2007年10月向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明年的宏观调控主要还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的宏观调控建议。这些建议,为中央出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大爆发,危机由金融领域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将世界经济拖入了衰退的寒冬。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有力措施,采取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领导全国人民奋力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冲击。2009年年初,通过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审慎研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及时向社会发出了“黎明前的点点霞光,寒冬中的丝丝暖意”的积极讯息;4月初,结合3月份PMI指数的发布,国家统计局发出了国民经济企稳回暖的积极信号;7月份,又通过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再次向社会公众进一步传递“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信息。如今,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的现实,印证了当初统计人的准确判断。

  统计服务已经渗透到政府各部门。各部门在进行部门决策和部门管理时,不仅离不开本部门的统计数据,而且也离不开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财办、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体改办、人民银行、财政部、外汇管理局等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经常会向国家统计局咨询一些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这对完善整个宏观调控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统计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而且还为社会稳定和进步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受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委托,国家统计局先后开展了党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专项调查,受到有关方面的格外的重视和好评。党的十六大向全党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中国统计积极推动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今天,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成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拥有了计算机辅助访问电线多部,已形成了在全国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的基础。自开展民意调查工作以来,全系统累计完成数千项涉及数千万样本的民意调查项目,主要有人民群众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满意度调查、政风行风群众评议、公众安全感调查、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等,为各级党政领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统计数据不再是政府决策部门的专利,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从封闭走向公开,中国统计积极扩大服务对象,深化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推动统计服务不断社会化和国际化

  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统计积极转变观念,大办开放式统计,在满足党政机关需要的前提下,统计资料、统计数据不再锁进统计部门的保险柜里,而是将服务对象从以往的政府决策部门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各类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企业单位、社会公众、国际社会。不仅使我们更了解自己,也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统计已经建立起了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融信息、咨询和监督于一体的开放型统计服务体系。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常规统计调查和大量一次性专项调查,全面、准确、及时地揭示了中国国情国力状况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情况;而且深入开展宏观统计分析,及时向社会公众解读统计数据,帮助微观经济主体了解和判断形势从而作出正确的行为决策。国家统计局建立健全了统计数据提供和定期发布制度,形成统计年鉴、统计月报、统计公报、简明统计资料、统计报告、统计研究参考资料等系列统计产品,初步形成了以网络、电视、广播、报刊、资料书等多种形式的统计信息传播渠道。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国家统计局对月度统计数据的发布方式来进行了大调整:变网络发布为现场发布,变单项指标分别发布为统一发布,变单一文字发布为文字与数据表结合发布,变单向发布为互动交流发布。发布方式的调整,赢来国内、国际好评如潮,媒体纷纷评价说:“在目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关注度大为提高的背景下,统计部门积极应对、主动沟通,拓宽了政府统计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渠道,提高了统计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便利了公众更加系统地认知和使用统计信息。”

  1999年2月中国统计信息网开通,定位为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信息的网络窗口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成为统计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到目前为止,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的日均浏览量突破25万人次,重要数据发布日的浏览量达到40万人次。国家统计数据库作为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量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现存约600多种调查报表、9000张数据报表、3500个统计指标、120万笔统计数据,并不断改善查询方法,方便用户使用。

  1999年6月,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资料馆正式对外开放,无偿接待读者阅览或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查询统计资料。出版物方面,自1982年《中国统计年鉴1981》问世以来,年鉴作为统计部门的重要产品,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统计研究》、《中国国情国力》、《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中国统计月报》(英文版)等报刊出版物,在适应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G威尔斯曾经预言:“统计思维,如同读写能力一样,总有一天会成为讲求效率的公民所必须的本领。”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意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向全民普及统计教育。在国家统计局的大力推动下,统计科学知识普及扎实推进。2001年,教育部将“统计与概率”列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必修内容,大幅度增加了统计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从而使在中小学加强统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统计局组织编写的《应用统计通论》被列入中组部全国干部专业相关知识读本系列丛书,推动了统计理论和统计知识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的普及。

  20多年来,中国国家统计局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开展了40个合作项目,与21个国际组织和47个国家建立了统计资料交换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统计工作与国际接轨。2002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为了让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世界统计和中国统计改革和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中国统计机构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热情参加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中国政府决定在联合国设立旨在提升中国及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特别是基础统计领域统计能力的投资基金项目,以实际行动推进南南统计合作。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及联合国统计司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中国国际培训中心筹备组建工作非常顺利。

  真实是统计的生命,诚信是统计工作者的良知。中国统计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公开透明为动力,以行风自律为激励,努力让数字描绘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真情实况。中国统计人已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印刻在脑海中,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

  提供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始终不渝的使命,是官方统计的第一个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调查对象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统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需要统计工作者发扬统计的专业精神,恪守诚信的价值理念;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离不开社会公众的配合。中国统计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公开透明为鞭策,以行风自律为激励,努力让数字描绘出自己的真相。

  198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统计从人制走向了法制。因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的要求,1996年和2009年又先后两次对《统计法》进行了修订。目前,以《统计法》为统帅,统计行政法规相配套,地方统计法规和部门统计规章作补充的统计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2万件。这些执法活动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遏制了统计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维护了统计数据质量,树立了统计法的权威,有力地促进了统计工作更规范、有序、透明、高效。

  有将一生献给统计事业,以“数不准确死不休”的工作精神立足岗位的模范统计干部——宁波市奉化市统计局巡视员邬兆定;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为统计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统计工作者”——广东省汕尾市统计局办公室主任黄永定;有从茫茫林海中走来的“全国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统计局局长张彦生,

  2000年4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全国统计系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大火持续燃烧了28天,震惊了全国,震惊了世界。当时,作为临时任命的火灾损失调查组组长,张彦生单枪匹马赶赴重灾区,凭一个破算盘,既当计算尺又当格尺,自己设计调查方案、统计范围和口径,一个人从数据收集到汇总整理,在10天里就将火灾报告送达了省政府、传到了国家林业部、公安部。他艰苦努力取得的准确而翔实的数据,还赢得了世界银行专家的信服,为大兴安岭受灾地区的重建争取到5000万美元的援助贷款。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评价说:张彦生身上体现了我们统计系统广大干部甘于奉献的精神、不计名利的传统、勇于拼搏的精神;张彦生是我们时代的先进代表,是我们统计战线的骄傲。

  2009年7月19日,国家统计局的一群青年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郑重宣誓:“在任何一个时间里、任何情况下都视统计数据质量为生命,决不参与弄虚作假,自觉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他们的《致统计系统青年倡议书》,不仅迅速得到了全国统计青年的积极响应,而且在整个统计系统引起了持久的反响。一场以“大力弘扬实事求是、创新奉献的统计精神,恪守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职业操守”为主旨的声势浩大的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在全国统计系统迅速展开,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印刻在脑海中,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

  2009年以来,国家统计局连续两年举办新闻媒体记者统计知识研讨班,邀请新闻记者亲自参与价格调查,就PPI和CPI的调查过程进行观摩采访,随采价员到农贸市场实地采价、了解农副产品采价过程。这一活动对于记者进一步探索统计数据生产的全部过程,更好地认识统计、宣传统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开放统计工作,实现统计调查的公开透明,是社会公众了解统计、支持配合统计的重要条件。”“统计工作的改革、发展、进步,首先要靠几十万统计人更好地练好内功,但同时还需要调查对象的理解和配合,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需要媒体的支持,以及广大网友的理解、监督和支持。”

  9月20日,位于北京西城月坛南街57号的国家统计局机关大楼迎来了50多位特殊的客人。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客人是作为社会公众代表应邀前来参加国家统计局举办的首次“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的嘉宾。他们应邀走进国家最高统计机关,进一步探索中国政府统计工作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耳濡目染统计科学知识,亲历观摩统计工作、数据生产和发布的模拟过程,零距离观察统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实地参观国家统计局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并与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等全体局领导及相关司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愉快交流。这个以“统计和您在一起”、“走向公开透明的中国统计”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是国家统计局积极主动顺应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形势,真诚欢迎和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切实推进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三个提高”,全方位建构开放透明的中国统计新格局所采取的又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新形势下的中国统计,以实现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三个提高”为己任,弘扬天下统计“服务、诚信、专业”的共同核心价值理念,奋力向着统计科学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进

  中国经济社会着力科学发展、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中国统计提出了新的更加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使得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人口流动日趋加快,统计调查对象规模急剧扩大、结构较为复杂、变动频繁,统计调查对象更看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对统计调查的支持配合程度会降低,使统计调查面临空前的难度。我国堪称是统计对象最多的国家。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

  13多亿人口、800多万个法人单位、900多万个产业活动单位和近4000万个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同时,在市场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与信息网络技术普及推广的新形势下,机构、法人和社会公众关心统计和使用统计数据的程度,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大大增强。他们还利用统计数据评价政府的工作,对政府实行监督,对统计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

  统计,是描述、诠释和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是世界通用语言;“服务、诚信、专业”是国际统计工作者共同尊崇的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提高”的提出,本质上与联合国倡导的“服务、诚信、专业”的统计核心价值在理念上是高度契合的。统计工作者用数据书写历史,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者的第一责任、第一个任务和根本使命。“诚信”,首要的就是要奋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以此来确保统计公信力;“专业”,就是要慢慢地增加通过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指标、统计手段、统计法制、统计队伍等在内的整体的统计能力建设,来提升统计工作专业水准,彰显统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服务”是统计工作的依归,优质服务是提升统计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统计的使命永无止境。今天,在隆重庆祝首个“世界统计日”的特殊日子里,我们重温中国统计走过的半个多世纪不平凡的历程,为共和国统计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倍受鼓舞。我们始终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日益走上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随着中国统计奋力实现“三个提高”的总体奋斗目标,中国统计事业必将在服务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迎来统计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灿烂春天。(黄真)

版权所有:火狐体育葡萄牙合作下载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 RESERVE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新峰路269号14幢-3号厂房 电话:0512-65649796 手机:18051112218 邮箱:sz@ligaosz.com
苏ICP备17063611号-5

扫描微信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分类
电话咨询